029-6362998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粉巷3号
电话:029-63629982
传真:029-63629982
Q Q:2540182461
联系人:Vivi
邮箱:2540182461@qq.com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今日要闻

陕西日报:研学旅行 阅读陕西的一种方式

2023-01-08 | 责任编辑: | 浏览数:6672 | 内容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2019年10月8日(记者 李向红)标题:研学旅行:阅读陕西的一种方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10月5日晚,伴随着悦耳动听的旋律,来自青海省西宁市的胡夏凝和她的同学及老师一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西安南门文化广场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广场上人头攒动,红旗飘扬,悠扬的歌声响彻秋日的天空。路过的市民也纷纷驻足,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歌唱的行列。
      胡夏凝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和老师一起利用国庆假期专门来到陕西研学旅行,庆祝新中国70华诞,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同时,我们也在这里感受到了研学的乐趣。”
      “这次研学旅行,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贾平凹文化艺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还去了韩城党家村、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永兴坊等许多地方,大家体验了脸谱画、拓片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把课堂搬到了现实中,同学们跟着课本去旅行,大家受益匪浅。”带队的王丽萍老师介绍说。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去年,“让陕西成为世界的书本——2018文化旅游研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市临潼区举行,引发了全国文化旅游研学产业的又一次热潮。时至今日,这股热潮仍然在延续,每一位来陕西研学的学生,都能阅读陕西这本历史大书。
      在“千人千面”的秦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面孔,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就拥有了这样的机会。同学们现场了解秦俑的布局、着装和仪态,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恢宏气势。件件精美的展示品,仿佛都在讲述秦军征战天下的故事。
      “神奇的秦俑,没有哪两个面孔完全一样。原来,秦俑的制作是以模子做出人头的大概形状,然后再逐个进行精雕细刻。如此一来,即使是同一个模子做出的俑头,经过后期雕刻,也只能是相似而非相同。专家告诉我们,秦俑基本涵盖了中国人的所有脸型特征。因此,在众多的秦俑头像中,总有一款和你的脸型是接近的,只要耐心寻找,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面孔。”胡夏凝说。
      “其实,体验制作秦兵马俑的过程,才是我们最为期待的事情。一团泥,一把刮刀,一套模具,有了这些物料,就可以开工了。把泥均匀地搓好后,按照大小分成两半,置泥块于模具之中,尽量压到比较紧实的状态,然后再将两块模具合在一起,等待泥块凝固好了慢慢打开模具。此时做好还是毛坯状态,需要缓缓地用刮刀剔除不平整的地方,保持泥塑的光滑和平整。最后,一个惟妙惟肖的塑像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了。”一位同学仔细地讲述了现场体验的过程。
      在贾平凹文化艺术馆,一位同学还背诵了贾平凹《丑石》中的段落: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陈列着贾平凹获得的各种奖项。听导游讲解贾平凹的艺术人生,同学们了解了作家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也因此收获了对《丑石》这篇文章的全新理解。大家还知道了贾平凹不仅喜欢搜集奇石,更是以石头为素材,写出了许多美丽的文字。同学们纷纷和馆内姿态各异的石头合影留念。
      “我们还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见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封泥。专家向我们讲解了秦封泥的产生过程:那是在我国古代,文件启封后,封泥的使命就完成了,大量封泥会被当作办公垃圾处理掉。在焚烧办公垃圾的过程中,火的热量把封泥陶化了,因此这些封泥才得以留存至今。接下来我们和专家一起和泥制作封泥,最后再给捆扎好的书简绳结处的泥团盖上印章。”王潇同学拿出手机,打开保存的视频展示了这个过程。
      “这次跟随孩子来陕西研学旅行,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大开眼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永兴坊、钟鼓楼、西安南门文化广场等网红打卡地,也看到了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陕西得到很好保护、传承和展示。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国风秦韵尽显其中。大美陕西让人难忘。”家长张晓倩感慨地说。
      据统计,我省目前共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24个;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74项、省级非遗名录60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8人。随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都为阅读陕西提供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我省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周、秦、汉、唐等10余个朝代在此建都。“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山、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这是陕西发展研学旅行、全域旅游的最好依托之一。”文化学者苗雨表示。

(信息采集:张晨悦   审核:刁巧燕)

转载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0/08/content_89867.html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首页    |    法律法规    |    方案赏析    |    经典案例    |    接待单位    |    夏令营    |    学校链接    |    研学视频    |    课外辅导    |    美高精英计划
陕西西安研学活动网 2017©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10651651651 陕ICP备0921087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格证:(陕)-非经营性-2017